作者:大雨 阅读数:3219 发布日期:2010-10-26
日记是个人记载日常生活的文字。有人偏重记情感,如有些人大概是这样写的:“今天怎么了?怎么总是没静下心来学习呢?……以后一定得把这个坏习惯改掉!”有些人偏重记具体的事件,如鲁迅的日记。我们来看看《鲁迅日记》,如癸丑(1913年)年正月:
“六日。?, 甚冷。晚首重鼻窒似感冒,蒙被卧良久,顿愈,仍起阅书。
七日 ?。上午寄二弟信。下午雨霰。晚得二弟信,去年十二月三十日发。
八日 晴,午后阴?。步至小市看所列地摊,无所可买。”
六日一条,如果译成白话文,可译成这样:
“六日 阴,很冷。晚上鼻塞得很重,好像是感冒了。蒙在被里睡了好一会,一时间好了,于是还是起读书。”
这里记载了天气,和自己好像感冒了的事,并蒙被睡了好一会一时间却好了,于是还是起来读书。一个很形象的生活的样子就摆在我们面前了。
我是很喜欢读这样的东西的。对于生活总是有好多好奇和无知。很想知道:“当时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平时的一天是怎样过的?”“这天都去了些什么地方?买了些什么东西?价格如何?”……所以对这样的文字总是别感兴趣。如记载北宋首都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从里面知道了,原来当时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中秋节、七夕节等也是。让我们在以后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诗词时,知道确有实事,不是夸张之辞。知道街市中是有很多的酒楼饭店的。伙记在上菜时,是可以把好几碗食物放在手臂上端到食厅的。政府在城市有设在救火的“消防所”,设有免费给贫民看病送药的“药局”。这本书不是日记,这里只举例来说明这种记法对我的作用。
鲁迅上面的日记,又可见到,先生平时喜欢去逛一下地摊。从全部日记,可见鲁迅在民国初年,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下班后或平时空闲,常喜欢去逛地摊,在那买点旧书,出土的古董。如上面同月的“二日……赴留黎厂览书画骨董肆,无所获。……”在一定的时间,还会去“青云阁”“劝业场”理发、买生活用品等。也会和朋友去吃饭。
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鲁迅生活的的一个很具体、和形象的样子。
鲁迅在说到自己的日记时,这样说:“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无所谓真面目,更无所谓真假。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元,复D信。一行满了,然而还有事,因为纸张也颇可惜,便将后来的事写入前一天的空白中。总而言之:是不很可靠的。但我以为B来是在二月一日,或者二月二,其实不甚有关系,即便不写也无妨;而实际上,不写的时候也常有。”
从上面的三条,我们已能看到确实是这样。《鲁迅日记》的其他日子,记的也大致是这样,只是把在人名上A有时是B,收薪水上六十在有时变成一百。对个人的感情和思想或社会的事则很少记载。如在“五四运动”,鲁迅当时是在北平,查看那几天的日记了,里面什么也没有记载。
我的日记有好些地方就是模仿这样样式。记具体的事情较多。当然,我的日记是不能和鲁迅相提的。我这样记,最主要的是:实用性。如哪天去买火车票,价钱多少,在下一年,快到这个时候,我就可以查一下,去年是什么时候去买的,是不是现在也可以去买了。如记载几点从学校出发,几点到火车站。这个就能知道下次如果搭车得几点出发。又记载购物和物价,使自己以后看日记时知道这个阶段买了些什么东西,钱是怎样用的。又记载吃到的好吃的食物,从中或可见远离家园,在外没什么好吃的的反映。其中食物或做法,如果这个日记能像《东京梦华录》那样保存那么久,则人们能从中见到这个地方的风物、吃饭的习惯。如果像《梦华录》那样,那对于乡土、国家文化,也有些作用。(如文中有记“×日。午吃‘月’鲫鱼。”“×日。吃‘第’鱼”――哈哈,论坛的同人,我这样写不知你知道知这是些什么鱼?)如果这样,那以后的人看了,也知道,“噢,当时有一种叫‘手机’的,可用来和亲友‘发信息’”,又知,“噢,当时有个节目叫‘HI-FI天地’”(日前发表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7月)12日晴。……现在门口,浴罢,师老椅上,听《Hi-Fi天地》。现9:30。”)。
现以下面二条分析:
11日间大雨一阵。晚于西门吃粥。往广场及大福源。返时鹤谓往韩文公祠前一逛。于西门过不远见一折售书店,购《夏济安日记》4.80元,沈有乾《西游记》2元,《夏衍书话》6.40元,何刚德《《春明梦录》《客座偶谈》》4.40元山西古籍《民国笔记小说大观(弟三辑)》97年,《京本通俗小说(等五种)》3.90元江苏古籍91版94印及《初拓张通妻陶丈》1.00元。共6册22.50元。又有《顾准日记》7元馀,以为经济日报版不佳。及他数种可购者,而未购,仍是缘钱也,以后或不着此语。现01:22。
12日下午小雨一阵。下午4时越山往韩文公祠。石刻,明朝者已多剥落,或系所用非上等故。又见一系碑上敷石灰土一层刻字,则剥落大半。逛约半小时即完。吃粥。往步行街,无甚可观。返达时始7时半。现22:33。
读者就能知道,我是个没什么钱的人,有一本书(“又有《顾准日记》7元馀”),因为觉得不是很好就没有买。所以,虽然听《HI-FI天地》很久,我却从没去看过音响展,因为一张票最少的也得二十、三十块,对于我,都可以买好多本书了。又“晚……往广场及大福源。”这二个地方,可算是潮州最繁华的地点,这里是同学带我去逛街。“大福源”其实一家超市的名,但人们说“大福源”,也往往有指那一带地方的意思。好像汕头说“我吃完晚饭要去沃尔玛”沃尔玛多不是指具体的那个超市,而是指那一带的地方。这里是从俗称。这里直写其名而不说“去逛街”,是以后能知这个时候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点叫什么。
第二条写“越山往韩文公祠”,“越山”,是因为爬山过去,不用从正门进,可省门票。一张好像还要十块钱哩。又“逛约半小时即完。”则没有去过的人,看了也能知,这个景点可能不是很大。又还特意记里面的石刻,则是个人兴趣的所在,细心的读者,在下面的日记中,能见到这样一条“(8月)25日……阅《语石》。”《语石》是清叶昌炽对石刻的一本专著,就是由于对石刻的喜爱,便爱读这本书,读了这本书,对石记刻的喜爱又进一步了。所以在平时如果有古代的石刻,会特别的留意。
哈哈,我这样在这样屑屑说了这么多,因为日前发了一个日记,所以顺带说一下日记的写法和我自已是怎么写的。
我不但自己爱记日记,日记也是我喜爱读的体裁。如《鲁迅日记》、孙犁《书衣文录》(其实这也是日记)都是我很爱读的。自来日记的著作也很多,宋朝黄庭坚(《宜州家乘》)、陆游(《入蜀记》)、明朝袁中道(《游居?录》)、清朝,大名鼎鼎的日记巨著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上面说到的著《语石》的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近现代就更多了,如郭嵩焘、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郁达夫(《日记九种》等)、郑振铎、叶圣陶、阿英等等都有日记出版。我平时见到日记也喜爱买,一是因为喜爱读;二是,因为少人买,所以在一些名家的全集中,如果可以散买的,日记那册多好久都没卖出,最后书店多会大降价处理,本性又喜爱买书,那买回来就最适合不过了。
日记中的物价、风物等等,也有史料的性质。因为这样细屑的东西,正史多不会记。现在一些人研究唐朝、宋朝的民生,就多从日记等上面去探得当时的物价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让我们更丰满的了解古时候人民平时的生活。这是我记载日记的目的(我自己了解以前自己的生活。说大了,让后人了解现在的生活),另一个目的,是上面说的:实用性。又由于如果记太多字,则自己看时也费时且或会以为烦,所以便在内容上记得少,文字上用得简,也有锻练文字的意义。
先写到这里吧,这个话题有很多可说的,只是现在只想到上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