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汉盛 阅读数:5284 发布日期:2024-01-20
超低音音箱(Subwoofer),台湾音响界很久以来习称超低音,省略了“音箱”二字。然而,不知何时,市井出现“超重低音”的名词,透过网路传播,外行的“超重低音”反而被更多人使用。后来,超重低音干脆省略“超”字,简称重低音。而香港则称为“低音炮”。
如果阿Q些,这些说法都没错,英文的Sub有次、辅助、补充的意思,说超低音也不正确,辅助低音比较精确。而超重低音听起来就很有爽度,到底“超重”什么呢?是指超低音音箱重量很重吗?而重低音呢?是指超低音音箱的重量很重?还是指低频很重?至于低音炮,专门发射低音的炮?讲起来好像也没错。总之,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至于我,比较老派,还是喜欢称超低音。
几十年前,超低音还没有那么流行,音响界就已经流行玩2.1声道,也就是主音箱加一支“被动式超低音”。是的没错,被动式超低音,那个时代还没出现环绕音效,是纯二声道音响的世界,所以超低音用途很少,也没人想做主动式超低音。AV环绕音效流行之后,由于环绕音效的需求,加上D类扩大机慢慢进步,主动式超低音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精良。近年还出现许多加上DSP控制的主动式超低音,可以做各种EQ调整,甚至有简单的空间校正补偿功能。
到今天为止,主动式超低音可说已经制造得很精良,而且售价不贵(当然也有天价级的),所以越来越多人购买二支、三支、或四支超低音,甚至还有六支超低音者。在此我们将范围缩小,只谈二声道加超低音,而暂时不谈环绕系统加超低音,因为后者有专属的LFE(Low Frequency Effect)输出,AV的诉求与玩法跟二声道不同。
不论你要买多少支超低音,都要先仔细想想:我买超低音的目的是什么?一、是要补足书架型小音箱低频量感的不足?同时也让低频更往下延伸。二、纯粹只是要补足落地式大音箱低频量感的不足,还有向下延伸的能力。看起来,无论主音箱是书架型小音箱,或落地式大音箱,加超低音的目的都是要让低频量感更足、往下延伸得更低。
从这种想法,可以延伸出超低音是怎么用的这个思考。简单说,就是找一个地方摆超低音,接着以想像力将超低音的分频点调在80Hz(THX建议),再从有二组输出端的前级接二组讯号线,一组接后级推动主音箱,另一组接主动式超低音,就这样完成了2.1声道的架构。
在此我提出几个问题:第一、超低音摆的位置会不会抵消主音箱的低音量感呢?第二、超低音摆的位置会不会造成原本没有的低频峰值呢?第三、你怎么知道主音箱与超低音的衔接天衣无缝呢?第四、音响迷经常挂在嘴上的“超低音速度太慢,无法跟上主音箱”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人都会想像,主音箱的低频是自动往下延伸慢慢衰减的,所以我的超低音就是衔接主音箱的低音,补足慢慢衰减那一段频域,不需要施加低通(只让分频点以下的频域通过)、高通(只让分频点以上的频域通过)分频。事实上,主音箱的低频衰减与超低音的低频衔接没有你想像那么顺利、那么自然。
所以,想要让超低音不会抵消主音箱的低频量感、想要超低音不会产生原本没有的低频峰值、想要超低音与主音箱衔接得好,想要超低音的速度可以跟主音箱一致,一定要以频谱量测,看到频率响应曲线,才能确定上述四个“担忧”是否没有出现?事实上,所谓的“超低音速度无法跟主音箱匹配”其实就是低频峰值在做怪所产生的错误听感,而非超低音反应慢。超低音内建的扩大机动辄几百上千瓦,怎么会让低音单体反应迟缓呢?
我再强调一次,想要玩超低音,一定要有频谱量测,如果只想以主观听觉来玩超低音,乍听之下很容易觉得自已经得到想要的改善,但事实上却往往会刻意忽略原本好的地方被破坏了,而不自知,这就是台语所谓的“抓龟走鳖”。只要暂时撇开主观听感暗示性,用频谱一量测,所有缺点就现形了。
想要量测频谱,现在只要有一支手机,一个免费或付费的量测App(例如iOS专用的AudioTools),加上粉红色噪音测试讯号就可以了,成本很低,或者说几乎不需要成本。假若你怕这样的量测不够精确,可以去买MiniDSP的UMIK1或UMIK2校正过的麦克风,前者79美元,后者195美元,都是一般人可以负担得起的价钱。再加上免费的REW(Room EQ Wizard)软体,就可以将上述三个问题解决。不懂如何操作REW吗?网路上有很多教学,你花点时间就能学会。事实上我比较过苹果手机量测与REW的差异,走向完全一致,只有细微差异,所以你可以放心用苹果手机量测。
以上的做法是目前一般人习以为常的做法。不过,如果你换个思维来更深层的想加超低音这件事,可能会让主音箱加超低音的效果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怎么想?你有没有想过,为书架型主音箱加超低音,最好的效果其实是将超低音当作二音路书架型音箱的低音单体,让二音路书架型主音箱化身为三音路落地式大音箱。你有没有想过,为落地式主音箱加超低音,其实更重要的是要产生更强且均衡的音乐声波,更多的均衡音乐声波才会让人有置身音乐会现场的感觉。
先说落地式主音箱加超低音这件事。假若你有AV环绕系统,请试着将超低音关掉,或慢慢降低超低音的量。此时你会发现,电影场景中观赏者“置身现场”的感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单薄的音场,缺乏置身现场的环绕包围感。为什么?因为从超低音所发出的低频效果不见了,而这低频效果是电影音效混音时刻意加入的,要让人有置身现场的包围感。
再想想,你在阿妹演唱会小巨蛋现场,是不是可以听到很强的音乐声波冲击着你,让你有置身现场的感觉。再想想,你在国家音乐厅听古典音乐演奏时,坐在音响效果好的座位区时,跟坐在音响效果不好的座位区时,有什么差别?好的座位区会让你觉得被音乐整个包围,不好的座位区会让你觉得离音乐很远,无法投入音乐中。而这,就是音乐所产生的声波能量让你的身体感受到“置身现场”。
所以,当你想以落地式大音箱加超低音时,要想到的是如何营造出足够又均衡的声波能量,来让身体觉得“置身现场”;所以,将超低音分频点设定在很低(如40Hz、30Hz)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除了管风琴,几乎没有原音乐器的“演奏音域”是那么低的,分频点设在那么低,反而会弄糊音场,失去快速的冲击性(Punch)。你应该想的是,如何让超低音在50-200Hz之间产生足够平顺均衡、量感又足够的低频,让足够充足的低频声波按摩你的身体,产生“置身现场”感觉,而且Punch足够。
回头来说书架型小音箱加超低音的思维。一般书架音型小音箱几乎都是二音路设计(同轴不谈),书架型小音箱的缺点不仅是无法产生足够的低频量感,另一个更严重的缺点是由于中低音单体要负担高音单体分频点以下的宽广频域,如果开大声,中低音单体很容易失真。低频量感不足,使得音场变得小小的;中低音单体无法承受大音量,也会让音场不够开阔,声音缩缩的,而且声音难听。
要怎么解决书架型小音箱这二个问题?将超低音当作书架型小音箱的低音单体,让它变成三音路落地大音箱。其作法是,先将主音箱的低频切掉,只让高音单体与中音单体发出大约150H以上(假设)的频域,如此一来原本中低音单体的低频负担去除了,可以将音量开得更大声而不失真。再将超低音的分频点提高到160Hz甚至200Hz(假设),让超低音当作三音路的低音单体。超低音能够发出那么高的频域吗?以现今的超低音性能来说没问题,问题是要如何将主音箱的150Hz以下频域切掉?因为如果不切掉,音量开大声一样无法承受,一样会失真,一样音场缩缩的开阔不起来。
假若你用的是AV环绕扩大机,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将超低音的低通分频点从AV环绕扩大机的LFE中设定,而主音箱的高通分频点也可以从AV环绕扩大机中设定。假若你是用一般的二声道扩大机呢?那就要看你的超低音背板上有没有高通输出端?如果有,就可以将高通接上主音箱,低通留给超低音。可惜现在拥有高通输出的超低音不多,那该怎么办?去买一个可以选择分频点的简单外接二音路分音器,音响店可能没卖,专业录音器材行或许有卖(例如台湾高空)。低通讯号传送给超低音,高通讯号传送给主音箱,这样就能完成衔接。
我知道你一定会说:多加一个分音器,难道不会劣化原本的音质吗?我相信会,但那一点点劣化可以为你换来很大的整体提升效果,你觉得这笔买卖划不来吗?还有,以上我举的分频点例子,并不一定适合你的空间与你的音响系统,必须自己仔细反覆调整。
我赞成二声道音箱加超低音,尤其是书架型小音箱,真的可以让小音箱摇身一变成为大音箱,节省购买大音箱的预算,而且效果很好。我也要再次强调,玩超低音,一定要以频谱量测来做客观的依据,再加上自己主观的偏好,这样才能真正玩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