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3172 回复:0
清澈模拟

Vivid Kaya 90 真是一对能让音乐充满空间的现代雕塑啊!

[复制链接]
楼主

Vivid Audio 是英国前 B&W 鹦鹉螺音箱设计者 Laurence Dickie 所创,从第⼀件产品推出,就让⼈对他家另眼相待,⼀⽅⾯是全新的箱体设计,另⼀⽅⾯则是从音箱单元的基础去做更深入的研发。他家⽬前只有Giya、与Kaya系列,造型都不同,⽽且是符合声学要求的。而单元则以贯之⾃家设计制造,⽽且越来越精进,真是⼀家值得期待的音箱制造厂。

1 (1).jpg

                           ▲Kaya 90的造型很有机,浑⾝上下都是浑圆的线条,简直就像把⻄洋梨拉长⼀般。这样的造型放在客厅,就像是现代雕塑品般。


或许您会好奇,Kaya系列的命名⽅式与以前的Oval系列、Giya系列都不同,那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代表箱内容积。25就是容积25公升,45代表箱内容积45公升,90代表箱内容积90公升。对了,Kaya是什么意思?那是祖鲁族语「Home」的意思。

                                        ▲Kaya 90 的⾼音单元与中⾳单元放在上端,四个低⾳单元⽅别放在左右⼆端的下⽅,⼆⼆相对抵销振动。此外左右个搭配⼀个低⾳反射孔,这样的设计也很特别。


请来名家操刀

说到 Vivid 的创立,就要回溯到1996年,当时 B&W 的拥有者 Robert Trunz 把公司卖了,移⺠到南非共和国,在那里遇到了Philip Guttentag,Philip是当地的⾳响经销商,正想制造音箱来卖。于是,Robert就跟Philip建议不如找Laurence Dickie来设计音箱单元。Laurence Dickie是谁?就是设计鹦鹉螺音箱的主要⼯程师。他就把⾃⼰为专业音箱设计的单元⽤在Vivid的音箱上⾯,并且总揽所有的设计,不过⼀开始他还是住在英国,只是每四个⽉⾶去南非⼯厂,跟Philip⾒⾯商讨。这件事情私下进⾏了好几年,⼀直到2001年Vivid才正式创立,不过在2004年才推出他家第⼀个产品B1。前⾯四年,Laurence设计了B1、K1与C1,也就是Oval系列,音箱箱体是椭圆形的,好像台湾的橄榄。这种外型与⼀般矩形音箱箱体迥异,并非Laurence爱作怪,⽽是他在研发鹦鹉螺音箱时,就已经了解箱体造型对声⾳的影响。他了解最理想的音箱箱体其实是圆形,这是六、七⼗年前RCA⼯程师Harry Olsen早就完成的研究报告,不过圆形箱体很难制造,所以他的橄榄形箱体其实就是圆形箱体的变形。到了研发Giya系列时,Laurence干脆就把鹦鹉螺的外观与导管设计再次变形,不同的是把低⾳单元安置在左右⼆边,低⾳单元的导管变成顶端的那圈造型,⽽⾼⾳与中⾳单元的导管则隐藏在箱内。虽然Giya的箱体基础来⾃鹦鹉螺,但变形得很⾼明,也算是成功的创作。


全铝合金振膜

Vivid的音箱箱体造型传承⾃鹦鹉螺,而音箱单元严格说来也是如此。不知道您有没有注意到,所有B&W的音箱中,只有鹦鹉螺的单元是全部采⽤铝合金振膜单元,其余型号的单元没有采⽤类似者。为何B&W在研发出鹦鹉螺的铝合金振膜单元之后,没有下放到其他型号上?我从来没有看到有关这⽅⾯的详细说明,只看过说这些铝合⾦振膜单元只适合⽤在鹦鹉螺⾝上,其他型号并不适合。虽然B&W没有全面采⽤铝合金振膜单元,但Laurence却把这种铝合金振膜⽤在Vivid的音箱上,而且更进⼀步的改良。⼀直到现在推出最新的Kaya系列,还是完全采⽤铝合金振膜单元。您可不要以为这些铝合金振膜单元没什么了不起,Laurence Dickie把鹦鹉螺的铝合金振膜单元拿来改良,让灵敏度提⾼10B,增加功率承受能力,也改良了振膜的形状,使得这些铝合金振膜单元性能更为提⾼。就说那个D26⾼⾳单元好了,它的磁⼒达到2.4T(采⽤他家所谓Radial Magnet),而⼀般⾼⾳单元能够有1.3T就已经很不错了。这个D26⾼⾳单元所发出的⾳压大小比著名的钻⽯⾼⾳还要大9dB。这个⾼音单元还有⼀个特殊设计是别家所无的,那就是在Dome振膜底部多加了⼀圈碳纤维做成的「碳纤圈」,这个碳纤圈可以有效的抑制振膜的余振,降低多余的振动。最后,这个⾼音单元的音圈是跟振膜直径⼀样⼤的,直接连接在Dome的底部,难怪灵敏度能提⾼那么多。⾄于那个C100se中音单元,它的防尘盖看起来应该也是振膜的⼀部份,而且从防尘盖尺⼨可以窥知音圈有多大。而C125L低⾳单元的振膜也是磁⼒大、余振低,这些单元都是Laurence Dickie⾃豪的作品。

                                                                         ▲⾼⾳与中⾳单元是从箱体后⾯以⻑螺栓顶住的。(此⽰意图以Kaya 45中⾳单元来表⽰,Kaya 90作法⼀样)


如西洋梨般的箱体

而Kaya的箱体造型呢?显然已经跳脱鹦鹉螺的影⼦,朝向更有机的⽅向⾛去,这样的造型是请伦敦Matt Longbottom与Christophe Hermann设计的。环绕Kaya 90⾛⼀圈,您会发现整个箱体只看到二个六⾓螺丝,位置就在⾼⾳单元与中⾳单元的相对位置上。这⼆个螺丝有什么⽤处呢?从后⾯顶住⾼⾳单元与中⾳单元之⽤,这种做法就跟英国Monitor Audio Platinum系列做法⼀样。虽然外观已经与鹦鹉螺断绝关系,但是内部设计还是⼀本初衷,在单元背⾯连接由大渐小的导管,只不过全部隐藏在箱体里面,没有外露。Vivid的音箱箱体⼀向都是采⽤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制成,而且是⽤三明治式结构,内外⼆层复合材料夹⼀层发泡剂,而且这层发泡材料加厚⼀倍,这样可以获得1:48的重量刚性比,而重量强度比则达到1:6。所以,不要以为Kaya 90的箱体不重,而小看其坚固程度,它的重量与强度的比值恐怕很少音箱能够相比。

                                                                 ▲这是Kaya 90箱内的解剖,可以看到⾼⾳单元与中⾳单元背后有吸收背波的设计,⽽低⾳单元则采⽤折叠式管道来吸收背波。


去除共振与绕射

Laurence Dickie设计单元与音箱箱体的中⼼思想就是去除共振、绕射、还有频率响应的最佳化,这几个名词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涵盖⾯却非常广,以下让我逐条解释。先说箱体外观,Kaya 90的外观就好像拉⻑的⻄洋梨,上端小,臀部⼤,这样的造型设计不仅可以让音箱更稳,也符合声波辐射的要求。在上端安装的的是D26⾼⾳单元与C100se中⾳单元,这⼆个单元如果安装在太⼤的⾯板上,其单元本⾝的频率响应曲线是不同的。举例来说,把⼀个26mm直径的⾼音单元安装在⼀片200mm直径的圆盘上,量测时可以看到8kHz以上的频域开始出现⼤幅扭曲的曲线。而如果把这个26mm的⾼音单元装在⼀个倒扣的碗状物顶端时,8kHz以上的频域曲线弯曲得很和缓。从这个量测的实际例⼦中,可以了解⼀个事实:因为⾼频与的波⻑很短,所以不能安装在过大的平面上。请注意,重点是「过大」与「平面」。所以,如果把安装高音单元处的箱体设计成小面积,而且是弧形的,就能够维持高音单元在8kHz以上频率响应的相对平直。高音单元如此,中音单元亦然,只不过中音单元因为所发出的波⻑比高音单元短,安装的表⾯积可以大⼀些,而仍然能够维持比较平的频率响应曲线。从上述说明中,您就可以了解为何Vivid音箱安装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之处的正面表面积都是很窄的,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声学要求。


圆形最好

音箱箱体的边缘形状还会影响声波绕射,如果是锐利边缘,很容易在边缘转⾓处产⽣第⼆个假的发声点,这个第⼆个发声点所产⽣的声波就会混入原本的声波,产⽣⼲涉(抵消或增强)。这就是从⼀开始Vivid音箱就采⽤「非矩形」非直⾓相体的原因。所以,Vivid从⼀开始的箱体设计就不是为了「作怪」,而是有其声学上的要求。到了Vivid,箱体形状则进化得更有机。再来说到高音单元背后加上由大渐小的导管这件事。这也是Laurence Dickie在研发鹦鹉螺时的发现。⼀般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后⾯的磁铁大多是圆形环状的,最底部是密封式极板,这意谓着单元的背波会被极板挡住而反弹到振膜的背⾯,此时经过雷射震动量测观察,会发现振膜多了余振。而如果把极板改为中空环状,让单元背波能够不受阻碍的往后辐射,余振则⼤幅降低。这项量测结果促使Vivid最新的的单元都采⽤环形钕磁铁与环状极板,如此⼀来磁⼒更强,振膜也不受背波反弹影响。

▲梦Reveries是台湾录⾳师黄宏仁去法国所录制的,以他的⾙冈朵⾳乐发⾏。内中演奏的是法国作曲家的曲⼦,有些还很少听到,以⼤提琴与钢琴演奏。录⾳好,⾳乐好听,⽽且还附赠⼀张⾼解析⾳乐档光盘。(⾙冈朵⾳乐BCM-008B)


指数型吸音管

不仅如此,Laurence Dickie还发现如果想要更进⼀步去除单元背波的负⾯影响,最好的⽅法就是在高音单元与中⾳单元背后安装指数型由大渐小圆管,利⽤这样的原管更进⼀步吸收单元背波。这就是我们所看到鹦鹉螺上端那三根管⼦。而Vivid的管⼦则隐藏在箱体内,外⾯看不到。不过,新的Kaya系列只有高音单元有由大渐小的消音管,中音单元则已经没有这种消音管,改为⼀个短短的腔室把单元后方包起来,这也算是吸音管的变形。既然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这样做,低音单元当然也要这样做,只不过低音单元所发出的波长很长,在音箱单元背后加装圆管是行不通的,必须有更⼤更长的管⼦,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鹦鹉螺底部的圆圈造型、还有Vivid音箱Giya系列顶上那个弯圈,事实上那些都是低音单元的「吸音管」。至于Kaya系列则是在箱体内中音单元下方安置⼀块弧形结构,把低音单元的背波挡住,另外再以⼀块弧形结构放在低音单元上方,形成特殊的低音吸收「管道」,他家称为折叠式吸音管道。至于左右两边各⼀的低音反射孔的设计也是弯曲的,与⼀般直筒设计不同。Vivid的低音不仅采⽤吸音管道而已,还有采用左右两侧相互抵消振动的设计。而在Kaya 90⾝上,这项设计发挥得更彻底,左右两边各有两个C125L低音单元,每⼀组低音单元都是背对背相连的。这样的做法是依据「有作⽤⼒就会有相同的反作⽤⼒」理论而来,⼆者相连的低音单元据此而相互抵消反作⽤力,让低音单元能够去除振动的影响。


控制高音扩散角度

除了上述那些独特设计之外,还有另外⼀个独特之处,那就是Kaya系列的⾼频扩散⾓度设计要求与Giya不同,后者的扩散⾓度很宽,所以二侧墙的反射音也会比较多;而Kaya特别设计⼀个浅号⾓,高音单元的安装深度跟中音单元⼀样,取得发声点的时间相位⼀致性。不过它的扩散⾓度设计得比较窄,降低左右侧墙的反射音,让声波能够更集中射向聆听者。Kaya 90属于3音路6单元设计,分音器采⽤空心电感、Bennic PP电容、单芯线,四阶 Linkwitz-Riley分音滤波。分频点设在300Hz与3kHz处。那四个低音单元负责300Hz以下频域,难怪低频表现特别让⼈印象深刻。聆听Kaya 90的场地在我家开放式大空间,搭配的数字讯源是emmLabs TSDX SE转盘/DAC2SE DAC。扩大机试过几套,最后还是决定⽤Accuphase C3850前级与A-75纯A类后级,原因是这样⾼频段听起来最好听,温暖甜润水分⼜多,而且中频段饱满,低频段丰满,控制力⼜很好。


低频很厉害

就让我们从低频表现能⼒说起吧。Kaya 90那四个125mm低音单元很厉害,别看单元不⼤,但四个联⼿,发出的低频能量也是很惊⼈,而且控制⼒超好,往下延伸的感觉很⾃然。规格上写只有到35Hz,而且还-6dB,但实际听起来却好像是更大音箱所发出的低频。我⽤Michel Jonasz那张「La Fabuleuse Histoire de Mister Swing」,为何会⽤这张CD呢?因为内中的低频各式各样都有,而且软硬都来,量感是考验,低沉能⼒也是考验,听过的⼈都知道。⾸先我要称赞Kaya 90的低频很干净,量感又⾜够,而且震撼力强,坐在沙发上都可以感受到直扑而来的低频能量。显然Vivid没有说谎,他家的单元真的厉害,把这张CD中的低频紧紧抓住,有时候变成⼀束低频直冲而来;有时候⼜变成把⾝体整个包起来的低频。老实说,原本我有点担⼼它的分频点设在300Hz,而低音单元⼜装在左右⼆侧,会不会产⽣定位的问题?实际聆听时,并没有感觉低频的定位有什么问题。听过Michel Jonasz之后,其实我对Kaya 90的低频表现能力⼤概都已经了解了,不过我还是再听⼀张CD,那就是2018年香港⾼级视听展的那张「原⾳精选」。我主要是听「出嫁」与「五虎封将」,这⼆⾸曲⼦里⽤的是中国⼤⿎,⿎声并不低沉,反而是考验冲击性的耐受⼒。中国⼤⿎对于任何音箱都是考验,因为那种⿎声是强⼒蹦出来的,并不是软软泄出。在此Kaya 90的中国⼤⿎低频表现虽然超出我的预期,但并没有俾倪天下,还是有其天限。我的意思是,Accuphase A-75虽然每声道输出只有60⽡(8欧姆),但推力却很强,我的音量还不敢开得太⼤声,怕音箱会受不了。请注意,不是只担心低音单元而已,还有中音单元。


大提琴表现棒

低频的量感、耐受能力与下沉能力考验过之后,我要来听听Kaya 90的大提琴表现。如果⼤提琴听起来像真的,而且美,会吸引您⼀直听下去,那么中低频以下到低频的解析力、真实感表现能力就可以放心了。⼀听那张「犹太⼤提琴」,那清晰的大提琴擦弦质感马上把我镇住了,这表⽰Kaya 90所使⽤的低音与中音单元振动非常灵敏,才能把⼤提琴的⼸弦细微振颤呈现得那么清楚。此时入⽿的⼤提琴属于比较暗音色,嗯嗯⿐音也比较浓,但因为可以听到轻盈的⼸弦摩擦振动,使得⼤提琴的真实度达到很高的水准。再听⾙冈朵唱片所录制的「梦Reveries」,这是⼤提琴与钢琴的合奏,这张CD的⼤提琴音⾊跟「犹太⼤提琴」完全不同,是带有黏滞感、⿐音没那么浓的琴音,同样也是很迷人,没想到Kaya 90的弦乐黏滞感是这么的好听。而钢琴呢?⽊头味相当浓,而且⼀点金属声都没有,这种表现⼀定会让对金属振膜有偏见的音响迷⼤感惊讶。听到那么好的⼤提琴黏滞感,我马上想到阿淘的那张「⼭下⽥美」,这张CD里的同名歌曲就是⽤⼤提琴伴奏的。我猜很多⼈⼀定以为那是小型弦乐群伴奏,其实是范宗沛⼀个⼈以⼤提琴重复拉所有的声部混音而成。这段弦乐配乐不仅丝丝缕缕,⼜带着⼀些黏滞感,⽤Kaya 90听起来真是好听,这不仅说明了Kaya 90的超⾼中频、低频解析力,而且也验证了单元的传真度很高。


细致清爽

再来我⼜找出「⽇出时让悲伤终结」这张CD,想听听Viola Da Gamba的表现。有些⼈误以为这种乐器是⼤提琴前⾝,所以称为古⼤提琴。其实Viola Da Gamba是另外⼀种乐器族群,是放在腿上演奏的⼸弦乐器(Viola是⼸弦乐器的意思,Gamba是腿的意思),同样也有分⼤中⼩等,这张CD里⾯所演奏的是类似⼤提琴的尺⼨。这种乐器的声音特质跟⼤提琴不同,⿐音没⼤提琴那么浓,共鸣没那么丰富,也没有那么强的黏滞感,可说是清爽细致⼀派的声音。Kaya 90唱起来带有⼀股香气与甜味,而且很细致,清爽的声⾳很迷⼈。这样的表现也可窥知Kaya 90高音单元与中音单元的实力。再来我干脆⼜拿出同样是Jordi Savall所演奏的「The Celtic Viol」。这次虽然也是Viola Ga Gamba,不过是属于小提琴那种尺⼨的。那纤细娇嫩甜美的Treble Viol声⾳真是美极了,⼀点都不尖,⼀点都不涩,而且往上延伸得很⾃然。Kaya 90这个⾼音单元真的⼜甜⼜清爽,好像很好吃的莲雾⼀般。


高中低音域平衡

简单乐器编制听过,开始来听协奏曲,我听Fone唱片所出那张阿卡多演奏兼指挥布拉格室内管弦乐团的莫札特「⼩提琴协奏曲」。Kaya 90所发出的管弦乐声⾳是清亮甜美的,尤其小提琴的琴音更是华丽,充满光泽、甜味与⽔分,音乐非常活⽣。这种阳光年轻甜味⾜光泽够⼜不会噪⽿的声⾳我相信⼤家都会喜欢。而听海汀克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所演奏的六⾸海顿「伦敦交响曲」时,可以发现Kaya 90的管弦乐⾼、中,低频衔接得很好,中间没有可闻的空隙,而且⾼中低频的量感很平衡,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低频量感不会过多,但⼜⾜够,而且低频解析力很⾼。换句话说,听管弦乐时低频段与⾼频段很平衡,低频不会浓重,而是清爽⾜够。其实,清爽⼜⾜够⼀直是Kaya 90的特⾊,不论是⾼频、中频或低频,都是清爽量感⼜⾜够的。接下来要听⼈声,我⽤「Belafonte Sings the Blues」。发现Kaya 90不仅空间感⼤,细节多,瞬时反应也非常快。奇怪,这张唱片不是唱Blues吗?Blues通常是忧伤缓慢的,怎么能够发现瞬时反应非常快?没错,从Belafonte唱歌时发声转韵的反应中就可窥知Kaya 90瞬时反应很快了。⾄于空间感,Kaya 90好像可以让我们听到更清楚的空气流动声,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于细节多,乐器演奏感觉起来越真实,其实就代表细节越多。


人声饱满真实

再来⼀张⼈声,那是卡拉丝「Mad Scenes」。此时我发现卡拉丝嗓⾳的细节听得更清楚,也因此她的嗓⾳特质表现得更突出。而伴奏的管弦乐团整体都更清晰,更分明,⾳乐规模感不仅庞⼤,还好像有⼀张看不⾒的网⼦把⾳乐控制住,不会飙出来。Kaya 90的中⾳单元是强壮的,饱满的,真实的。听瑞鸣唱片所出的「乡村之路」时,Kaya 90的活⽣阳光特质⾺上就吸引住我的⽿朵,⼀般的活⽣阳光特质可能会像中午的⼤太阳,晒得人难受。但是Kaya 90的活生阳光却像是清晨的阳光,透明感⾜,视野清晰,却⼜⼀点都不晒。老实说,Kaya 90还带着很美的柔劲,而且音乐中的任何⼀个小声音都清清楚楚,尤其男女歌⼿的嗓⾳特质也竟然录得得那么清晰,让我对于Kaya 90的超⾼解析⼒有点惊讶。而⼩提琴与踏板吉他那种⼜软⼜细⼜Q⼜甜的声⾳真的让⼈难忘。从这张「乡村之路」中,可以充分感受到Kaya 90的年轻活泼⼜充满活⽣感的声⾳特质,而且柔劲⼗⾜,根本不会刚硬。


控制力过人

再来听波伽利「Sogno」中那⾸「Mai Piu Cosi Lontano」时,那Bass的弹性实在太迷⼈了,⼀颗颗没有停⽌的低频⾳粒那么饱满凝聚,那么有弹性,而且丝毫不拖尾巴,那么利落,这马上让我感受到Kaya 90在低频⽅⾯的控制⼒,还有下沉能⼒都是过⼈的。听Josh Groban那张「Closer」时,录⾳中的柔软丰厚低频⼜让Kaya 90表现出另外⼀种低频风貌,此时的Kaya 90呈现的是如温柔波浪的那种低频,软质而丰富,而这种软质丰富的低频并不会影响中、⾼频的清晰,可说是各得其所。从波伽利与Josh Groban这⼆张唱片中,我了解到Kaya 90的低频因为中性,所以唱片录⾳原貌是什么?它就能够表现出什么⾯貌。例如当我听「The Very Best of Linda Ronstadt」的「Don’t Know Much」,Kaya 90所展现的低频效果⼜跟前⼆者不同,这证明了每边四个低⾳单元的Kaya 90,应付起哪种低频效果都是没问题的。


让音乐充满空间

Vivid Kaya 90无疑是音箱设计的⼀个⾥程碑,它的体积不⼤,但⼤胆的使⽤了四个低⾳单元,使得它所发出的⾳乐规模感远远超过其体积。而其杰出的音箱单元与箱体设计更让乐器、⼈声的真实度进⼀步的提⾼。⼀对音箱的箱体可以设计得那么有雕塑感,声⾳的表现可以让⼈充满惊喜,Vivid Kaya 90真是⼀对能让⾳乐充满空间的现代雕塑啊!


规格:

类型 3⾳路6单元低⾳反射落地式音箱

使⽤单元 采⽤26mm铝合⾦⾼⾳单元⼀⽀,100mm铝合⾦中⾳单元⼀⽀、125mm低⾳单元四⽀

平均阻抗 6欧姆(最低4欧姆)

灵敏度 90dB(1m/2.83V)

频宽 35Hz-25kHz-6dB

⾼⾳单元第⼀次盆分裂点 44kHz

⼆阶、三阶谐波失真 ⼩于0.5%(全频段)

分频点 300Hz、3kHz

外观体积(WHD) 370×1,202×540mm

净重 38公⽄

焦点与建议:

焦点:

① 箱体设计杰出,不仅有如现代雕塑,⽽且符合声学要求。

② 单元设计越来越精进,⾼中低全铝振膜,磁⼒总成设计得更强。

③ 强调单元背波的影响,解决多余的振动。

④ ⾳乐规模感庞⼤,声⾳真实度很⾼,清爽活⽣。

建议:

回复 举报

登录后才能回复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