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查看:3064 回复:0
MAXDIGITAL

【烧友心得】HUGO M Scaler + TT2,和谐的和弦

[复制链接]
楼主


微信图片_20200331111011.jpg

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是如此,就连相对保守的HiFi音响界也受其影响。智能手机早就不再是一个电话,而是成了一个个人信息终端和娱乐终端,用耳机听音乐成了年轻人的首选,于是,耳机在这些年从专业领域“下凡”到了民用消费品,大耳、平头、入耳,动圈、动铁、静电……各出奇招,争奇斗艳,市场热闹非凡。当然,耳机的兴盛也带动了周边配套产品的进步,播放器、解码器、耳机放大器,加上各种数码处理器等等,不一而足。随着普及,使用者也渐渐不满足于廉价产品的声音表现,于是售价超过5位数,甚至六位数RMB的产品不再新鲜。今天我就来聊聊最近一直在听的一套“高价”解码耳放,来自“和弦”的HUGO M Scaler + TT2组合。

 


和弦(Chord)出自英国,并非新进的厂家,基本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不断地在市场和杂志上露脸,其始终如一的与众不同的体积和形制令人很难在众多产品中忽略它的存在,可以说是表现欲非常强烈的产品。记得日本《Stero Sound》杂志的主笔菅野冲彦自己就多年使用和弦的CD机。因为国内经销商离得比较近的关系,我也在很多不同场合,不同组合下听过和弦的机器,还用它举行过音乐欣赏会,总体感觉就是“现代的奇特造型,传统的英伦声音”,这个看法至今没有改变。

 

“现代的奇特造型”这个很容易理解,只要看过一次和弦的机器,从不到半个巴掌大的Mojo到巨无霸级别的后级功放,很多人会同意我的观点。铝合金挖制的外壳形状多变,尺寸决不传统,CI感却极其强烈,就像悍马和法拉利一样的高辨识度。加上很高的金属加工完成度,很明显就不是一众廉价产品可与比肩,当然,它们的价格也都不菲。

 

“传统的英伦声音”,这话有点发烧年龄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受香港发烧友的影响,九十年代的内地发烧友几乎都听过玩过英国器材,并且公认有一种所谓的“英国声”,就是中频比较温暖的音色,不追求高速度、大动态,听起来舒服,不刺激。这种声音至今还有不少追求者,不过多为年纪大一点的人吧。以前还有所谓的美国声、德国声、北欧声、日本声之类,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交流的便捷,厂家设计的声音也在融合,这些界定渐渐模糊,只有英国的设计师们至今还在坚持他们对声音重播的理解。

 


今天的主角外貌依然是“传统”的和弦风格,就是一点都不传统!两台机器除了高度有点差别之外,其他尺寸是一样的,几乎正方形的外观极为罕见,并排平放时也超过了标准机箱的宽度,而且不一样的高度也会造成视觉上的不舒服,所以还是叠放比较和谐。

 


HUGO TT2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解码耳放,顶面一个和弦特有的凸面镜窗口,可以清晰的看到里面的电路板,和弦招牌的FPGA芯片地位突出,前面还特别写明设计者的名字——Rob Watts。音量调节旋钮是一刻磨砂玻璃球,转动起来阻尼感不错,而且会随着旋转变换颜色,颇有种科技感。TT2具备三个耳机输出,2个6.25,1个3.5,没有平衡口。因为考虑到3.5插口比较深入,而且对像榭兰图那种弯头会有麻烦,所以这个插口下方还特别空出一条槽,不过以我使用的感受,弯头的耳塞还是避免插在这里,最好是用一个转换头插到6.25插口上去,以免损坏耳机插头。TT2同时还有前级输出的功能,实测效果挺不错,但只要耳机口插着耳机,前级就没有输出。通过前面板的3个按钮,用家还可有不少设置的内容可以调整,声音都会有可闻的变化。机器左边是一个蓝牙接收窗口,面积不小,如果是银色外壳的话会显得很突出,用手机连接试过,稳定性相当不错,声音只能算还好吧,毕竟蓝牙重点还是方便,而不是极致的声音。

 

HUGO M Scaler 是一台升频器,它的任务是把输入的数字信号升频到768kHz(48kHz倍频)或者705.6kHz(44.1kHz倍频)的PCM信号,支持DSD256的格式,不过也是转换成PCM之后进行升频。M Scaler 充分体现出和弦的“灯厂”本质,前面板6颗按钮都是磨砂玻璃球,都能发出不同颜色的灯光,所以你会在各种评测报告的照片上看到不同的颜色组合。M Scaler 和TT2的连接最佳方式是两根BNC线,可以充分发挥这对CP的能力。加入M Scaler 的TT2声音明显多了一些锐气,多了一些棱角,让我原本对于和弦“传统的英伦声音”的评价有一点改变。

 

M Scaler 和TT2都有一些可调整的设置,我也都试了一下,最后还是使用厂家默认设置来写评测报告,因为声音喜好这个东西真的是因人而异,厂家的默认设置也许就是设计者的偏好吧?连接线全部使用厂家的标配线,包括USB线和BNC线,电源也是原配开关电源。

 

加上煲机的时间,这个和弦组合听了挺长的时间,唱片也听了不少,耳机也换过几个,有大耳也有耳塞,TT2强大的推力应付这些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把它们各自的特点都展示了出来。通过几张唱片,我来说说M Scaler + TT2的声音吧。


Virgil Boutellis-Taft 今年录制的新唱片,选曲都是一些小提琴与乐队的名作,其中第3首圣-桑的《骷髅之舞》,小提琴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甜美”,更接近小提琴演奏的真实声音,乐队层次分明,即使是全乐队强奏的时候,三角铁的声音还是轻易可以捕捉到,24-96录音的动态保留完整。

 

Gianandrea Noseda 担任美国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第一张唱片曲目非常“美国”,现场录音也是精彩万分。柯普兰《比利牛仔》的第5段“枪战”是发烧友经常用来试机的段落,这里大鼓和定音鼓猛烈的敲击非常过瘾。而在肯尼迪艺术中心的录音展现出音乐厅优秀的声音效果,低频饱满有力,而且是有层次的低频。下半场德沃夏克的名作《第九“自新世界”交响曲》演奏速度比较慢,录音中乐器的质感很真实,特别是第二乐章的英国管solo主题,演奏员以非常平实的方式呈示出来,不刻意,不煽情,感人至深,而第四乐章开头部分弦乐声部和铜管乐声部的群感出色,是看得到个体的群体融合的声音,这对器材的揭示能力是不小的考验,M Scaler 和TT2配合下过关了。

 

Celine Dion 的2018年精选专辑《The best so far...》是24-44.1的规格,选入了她多年来的代表性作品,第5首《The power of love》,录音和后期制作的效果清晰可见,而第13首《A new day has come》就自然多了。这些区别都可以通过M Scaler + TT2清楚辨别。

 


总结一下优点:M Scaler + TT2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于Chord声音的认识,由于升频的关系,在温暖的基础上多了一些锐气,多了一些棱角,不再慢吞吞了。强制升频的结果并不坏,还是比较自然的。推动力可观,充分挖掘耳机潜能的能力出色。可调整的设置多,可以让使用者按自己的喜好来使用,这也是现在的潮流吧。升频的算法是按照整数倍来进行的,不容易引起波形畸变,是比较安抚完美主义者心灵的做法。

 


也总结一下不足之处:TT2开机时间比较长,对急性子是一个考验。从按下播放键到出声有半秒的时间差,会把最开始的半秒音乐漏掉,这是一个Bug,极偶尔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白噪声,也是一个Bug,希望可以改进。按键的灯色不够直观,需要一段时间的熟悉才能应用自如。

 

升级建议:USB线和两条BNC线都可以更换更高级的产品,声音会有可闻的变化。开关电源看起来没那么“发烧”,也可以更换更好的电源,或者试试线性电源,可能会有惊喜?


登录后才能回复

快速回复

自定义标题
段落格式
字体
字号
元素路径:
字数统计